首页 重返10岁(欧洲版《窗边的小豆豆》;与居里夫人、肖邦齐名的波兰籍教育家科扎克倾力之作;波兰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梅西亚、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鼎力推荐!一则让大人真
重返10岁(欧洲版《窗边的小豆豆》;与居里夫人、肖邦齐名的波兰籍教育家科扎克倾力之作;波兰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梅西亚、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鼎力推荐!一则让大人真

重返10岁(欧洲版《窗边的小豆豆》;与居里夫人、肖邦齐名的波兰籍教育家科扎克倾力之作;波兰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梅西亚、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鼎力推荐!一则让大人真 

年龄: 2-10岁

Daddy Rank (2)

  •  

    10
  •  

    10
  •  

    10

当当网 (32)

分享到:
立即购买  

作者:(波兰)雅努什•科扎克(Janusz Korczak) 著,?荣梅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标签:    

欢迎来标记这本书的营养

编辑点评

  ●欧洲版《窗边的小豆豆》
  ●“教育界的辛德勒”科扎克倾力之作
  ●一则让大人真正读懂孩子的心理故事
  ★90周年钻石纪念版,中文全球首发
  ★给现在的孩子,未来的大人看;也给现在的大人,曾经的孩子看

内容简介

  作者采用虚构的方式,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我”因为厌倦了成年生活的“不开心、不自由、责任重、顾虑多、悲伤多”,发出深深的叹息,结果召来了小精灵;靠小精灵的魔法,“我”又“穿越”回童年,重新经历和感受了童年生活的一切:
  ●同学抢我的作业抄,害我担惊受怕;
  ●放肆猛跑撞上校长,被要求见家长;
  ●异想天开,想要飞着上学、放学;
  ●上课开小差,被老师罚站墙角;
  ●回家晚点,被妈妈唠叨个没完;
  ●乘坐电车,公然与大人争吵;
  ●口袋空空,不能给流浪狗买牛奶;
  ●偷偷爱上女孩儿,被大人们开涮;
  ……
  这些儿时经历过却正被遗忘的事儿,读者在《重返10岁》一书中都可以看到,更可以体味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长和记忆。    《重返10岁》以精妙的构思、真挚的情感、翔实的细节描写,讲述了“我”的童年之旅,展现出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儿童的快乐与悲伤。作者认为,学会关爱和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他们。《重返10岁》首版至今快90年了,与《小国王》一起成为两部最经典的亲子教育寓言,被几代人不停地诵读。

作者简介

    雅努什·科扎克(Janusz Korczak,1878—1942),原名亨里克·哥德施密特,波兰犹太人,教育家、作家、儿科医生、社会活动家。他被称为与居里夫人、肖邦等相齐名的波兰籍有重大贡献的人,他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童年的需求和权利。在动荡不安20世纪上半叶,他选择了儿童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开办孤儿院、研究儿童心理、为孩子写书、创办儿童周报等等。他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的权利,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甚至在纳粹铁蹄横扫整个欧洲,波兰的犹太人被迫害、朝不保夕的时候,他依然坚守着他的孤儿院,为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联合国为纪念他诞辰100周年,宣布1978—1979年为“雅努什·科扎克年”。波兰议会将2012年定为“雅努什·科扎克年”,纪念他在集中营牺牲70周年以及他在华沙建立孤儿院100周年。
   科扎克一生中写了24本书和1400余篇文章。教学文章包括:《如何爱孩子》 (1920)、《教育性瞬间》 (1924)、《重返10岁:探寻孩子内心世界的“穿越”之旅》 (1925)等。在儿童读物中,《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和《小国王:马特一世在荒岛》深受欢迎,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他还创办过一本杂志《儿童评论》(The Little Review),刊登孩子们寄来的文章,读者也以儿童为主。他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先锋。其中《小国王》《重返10岁》中文版于2013年在中国问世,描写科扎克个人生平事迹的传记《孩子王》中文版也于2013年在中国问世。

目录

英文版序   
致成人读者  
致小读者   
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烦恼的第一天    
友谊万岁   
小狗斑斑    
初尝爱之味   
忧郁的时光    
附录
  附录一 :儿童教育家科扎克小传 
  附录二 :科扎克经典教育语录

媒体评论

  教育大师的“水晶球”
  ——科扎克与他的“穿越”之旅
  他原名亨里克?哥德施密特(HenrykGoldszmidt),但是为无数世人所知的却是雅努什?科扎克(JanuszKorczak)这个笔名。因为他很早就用这个名字开始了写作生涯,用这个名字创作了数量繁多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文明不朽的宝贵遗产;更重要的是,他用这个名字书写了最辉煌的人生传奇,流传于世,永远为人们赞叹和景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79年命名为“雅努什?科扎克年”,来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世界各地很多学校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科扎克学校运动”以实施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为宗旨,至今仍非常活跃。“国际雅努什?科扎克协会”和位于华沙教育研究中心的“雅努什?科扎克教育遗产组织”,一直致力于收集跟他有关的文献和作品。他的关于儿童权利的理念和作品,在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中得到体现,在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得到应用。为纪念他做出的贡献,前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称:“对于当今世界,雅努什?科扎克是真正的信仰与道德的象征。”
  这些只是对他,雅努什?科扎克,这位当代伟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师的简要概括而已。
  雅努什?科扎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儿童教育家,并以一种强烈的、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将其理论付诸实践。他在世期间,作为成功的医生、作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两所孤儿院的院长,就已经得到了波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巨大认可。在他发表的1000余篇文章和20多种书籍当中,这本书并不是最著名的。他的儿童寓言《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及其后续的《小国王:马特一世在荒岛》在波兰享有经久不衰的盛誉,被认为可以与《彼得?潘》和《爱丽丝漫游奇境》在英语国家的地位媲美。但是,这本书在写作风格和内容等方面也有其非常独到之处。科扎克这位****的教育大师和讲故事高手,把这本书用作了魔法师的水晶球,向我们展现了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本书首次出版于1925年,比马特系列(1923年)稍晚,但同样属于儿童寓言的范畴:雅努什?科扎克仍然采用虚构的方式,揭示了儿童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描绘了“我”因为厌倦了成年生活的“不开心、不自由、责任重、顾虑多、悲伤多”,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结果召来了小精灵;靠小精灵的魔法,“我”又重新回到了童年,重新经历和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一切。故事采用这样精妙的讲法,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科扎克这位热爱儿童的大师,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玩起了时下最流行的“穿越”啊!
  光是手法独特还远远不够,科扎克在故事中还非常到位地把握住了儿童和成人两方面的心理和思维模式,在两者并生共存的情况下,生动而又成功地表现了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如何看待对方。这本书的主题还是科扎克一贯所坚持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探索儿童在成人统治的世界所处的位置,二是审视成人世界对于儿童的态度和待遇。通过他的魔法和水晶球,科扎克为我们展现了儿童的心灵世界,使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儿童如何感受他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以及与我们的种种互动关系,从而可以聆听到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他们。这甚至比长篇累牍的心理学理论更有效果和意义。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是科扎克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完美地契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他口语化的语言和跳跃式的行文恰恰符合儿童跳跃式的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儿童本来就是没有条条框框,活泼率真,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的深层原因,这无疑是与科扎克在儿童护理和教育方面的积累和素养密不可分。正如研究雅努什?科扎克的专家E.P.库勒维克在这本书的介绍中所说:“为了学习和理解儿童,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秉持的原则就是:近距离细致入微地观察与审视。他观察和记录的资料越来越多,汇集了关于儿童成长与行为、儿童独处与团体生活、儿童学习与游戏等方面的内容。他研究儿童在每个可能的时刻和每个可能的场合的表现。”
  科扎克的教育活动始终有一个基础性的观点,就是要全面理解儿童,深入他们的心理和内心世界。通过本书这个“水晶球”,他将自己所知的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尽数展现出来,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折射出的细节各自不同,让人不得不感叹和敬佩他的“魔法”竟然如此神奇。这也让我想起了科扎克在华沙教育学院(InstituteofPedagogyinWarsaw)讲授“儿童的心灵”(TheHeartofaChild)这门课程时的情景,根据一个学生的回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我以前是大人的时候,对什么东西越是感兴趣,谈论得就越好。但这跟小孩儿是不一样的。如果他们对什么东西特别感兴趣,那恰恰就是他们难以描述这个东西的原因。”
  雅努什?科扎克在这里完美地表述了我们和儿童在谈话时的困难。一个孩子能够清晰地说出他/她内心深处的想法时,他/她就再也不是孩子了;同样,我们也就立刻失去了与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准确联系。
  幸运的是,本世纪有两个作家——感谢他们的文学艺术——把儿童鲜活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出来。在《追忆似水年华》(此处注释见原书)中,马塞尔?普鲁斯特(此处注释见原书)通过生动隽永的情节描写了童年记忆中点点滴滴的感情。然而他的写作是一种高雅的分析,所以读者总是能感受到普鲁斯特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回忆他的童年。而本书取得的成功要困难得多。读他的作品,你会感觉到真是一个小孩子在回忆成年人的事情。两位作家都揭开了时间的伤疤,但是科扎克更有启迪和治愈作用。
  科扎克通过下面这种简单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儿童所受的羞辱有多么尖刻:
  “有一次我问道:‘妈妈,红色丝带给小狗戴好呢还是给小猫戴更好?’可妈妈却回答说:‘你今天又把裤子撕破了。’”
  但是科扎克的语言也可以如抒情诗一般:
  “当我是大人时,看到下雪我就预料到,接着就会有烂泥。我早就感觉到了套鞋的潮湿,并且老是担心煤够不够过冬。而欢乐呢,倒是有,但不知怎么总是撒满了煤灰、烟尘和灰呼呼的颜色。而现在呢,我只是感觉到洁白、透明和耀眼的欢乐。为什么?根本不为什么:就是因为下雪了!……我体内有成千上万的小火星儿在闪烁,就好像有人在我的心里和地上撒满了钻石碎屑一样。钻石屑在播种之后,钻石树要发芽生长,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就要诞生了。”
  任何人,只要跟一群孩子在一起,跟孩子们谈一谈,都会重新经历这种“成千上万小火星儿在闪烁”照耀的记忆,但是大多数都不会描述这种感觉。我们能体会到科扎克所观察到的:“如果你只是想说点儿什么倒不难,但如果你非常非常想说,那可就真困难了。”
  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隔阂其实远远不止是语言表达方面。人类学家研究了受年龄限制的文化现象。例如,全世界的8岁儿童都懂得某些特定的笑话、街头游戏和一些拐弯抹角的说法——我们还是8岁小孩儿时也都懂,但随着时间流逝长到12岁左右时就都忘了。这些特殊的知识就在一代又一代的8岁孩子中间流传,成为一种不连续的世界亚文化,每个成年人却都不记得。只是在某些稀有而又宝贵的交流瞬间,某个特别大方的孩子会在突然爆发,把他的真实情感传达给我们。我们成年人只有通过《重返我的10岁》这样的书籍,才有机会进入儿童的世界。
  在《追忆似水年华》第1卷——《在斯万家那边》(Swann’sWay,法语为Duc?tédechezSwann)一书中,普鲁斯特描写勒格朗丹(M.Legrandin)痛骂势利小人时这样写道:“他无法知道他自己也故作风雅,至少用他自身的努力无法得知,因为我们只知道其他人的酷爱之物,至于对我们自己的迷恋之物,则是从其他人那里获悉的。这种酷爱对我们的影响,只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即通过想象,这想象用更为得体的中继动机(SecondaryMotives)来替换原始动机(PrimaryMotives)。”(此处注释见原书)科扎克奇迹般地把“其他人的酷爱之物”直接转述出来,供读者想象。在他的作品帮助之下,无论是直接体会还是经过中间动机的过滤,我们至少可以径直看到我们的学生、孩子及接班人有什么样的感情。
  所以先做好思想准备吧。赛尔玛?弗拉贝格(此处注释见原书)或者本杰明?斯伯克(此处注释见原书)美好的奇闻轶事,让?皮亚杰(此处注释见原书)或是玛利亚?蒙台梭利的详尽描述在这本书里都有所体现,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科扎克知道儿童所有的创伤在哪里,并且小心地探查每一处。他唤起我们对那些无助时刻的记忆——儿童不得不联合起来反对所有成年人,因为他们将所有儿童都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最可悲的事情是,一个人可以给所有的人造成那么多不快和麻烦……你们自己的罪犯坐在监牢里,而我们的罪犯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我们中间。”
  “我想要再变回小孩儿,摆脱成年人的那些忧虑和悲伤,但是反而有了孩子的那些悲伤和不安,而且更痛苦……不要让我们的欢笑给欺骗了。”
  也不要让科扎克儿童口吻的叙述给骗到。因为他全部的叙述,他用一生所传递的信息,都告诉我们:儿童的欢笑与痛苦一道,充满了希望。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重温过去的时光,可以感受现在的儿童,还可以展望我们整个人类的未来。现在发行的书籍,很少能像它这样给我们这么多收获。所以,这本书实在是姗姗来迟了。
  
  (本文作者是美国知名教师瓦莱丽·帕塞金)

动态

由 pproad 首次分享  2013-11-11 14:56:24


读者点评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点评 ( 2 )

西土   2013-11-12 15:18:16来自网站
《重返10岁》构思、情感、细节描写都写的非常深动。本书主要讲述了“我”的童年之旅,展现出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从中让更多的长者学会关爱和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他们。很有教育意义的一本书,至少从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回应
pproad   2013-11-11 15:53:47来自网站
儿童教育家科扎克的作品,被誉为欧洲版的《窗边的小豆豆》,通过一个个故事串起了孩子的世界,看到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们都曾经从孩子的年代走过,都有过孩子的世界,成人之后再看这本书,更能感受那番感觉,看这类书,一方面是阅读作者的感受,一方面是感受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是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可以不断的提醒自己。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