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爸爸 主题 平板电脑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陪孩子玩ipad——3,碎片化的儿童

陪孩子玩ipad——3,碎片化的儿童

作者 主题管理员     

以下文章转自渡渡鸟的博客:

碎片化的儿童,媒体与孩子的关系

自然媒体-人际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ipad

关于媒体的说法有某种一致性。万能的搜索引擎会给我们定义:通常认为,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是媒体。这些媒体,告知我们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事件及相应的评价。

换句话说,由于我们自身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在所有事件发生时,都处于那个具体的时空,而我们又希望看到,听到,了解这些事件。能够让我们像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眼一样,身处家中而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发生了什么事?别人以前和现在都想到了什么?大家的评价是什么?有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些内容的都是媒体。

如果把媒体这么看待,就会发现,对于孩子来说,媒体类型要复杂的多。

一个几个月的baby和妈妈在一起玩游戏,妈妈说:小猫咪怎么叫的?喵喵。小狗怎么叫的?汪汪汪汪!然后,拿着一只塑料小鹅的玩具,对宝宝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时候,妈妈是媒体

三岁的孩子,和爸爸一起在草坪上奔跑,然后,累了,爸爸说:“来,咱们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然后,父子俩开始观察蓝天白云,白云慢慢的变幻形态,蓝天也随之改变蓝色边际线,孩子开始对爸爸说:“白云像汉堡包,白云像鸡腿。”爸爸则说:“白云像骏马,白云像狮子,白云像海浪!”

这时候,谁是媒体?

孩子的想象里,有近期经验的痕迹。而爸爸的想象一方面来自于观察,一方面可能是阅读烙印。

爸爸说:“不可以用汉堡包和鸡腿形容白云哦。不够美。”

“汉堡包和鸡腿很好吃,很美。”孩子不解。

这时候,爸爸是不是媒体?汉堡包和鸡腿是不是媒体?蓝天白云是不是媒体?

千百年前,没有汉堡包和鸡腿,爸爸也不是这个爸爸,千百年前的蓝天白云和现在的蓝天白云带给躺在草地上的孩子们的感觉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自从唐诗吟过: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还有宋词:碧云天,黄叶地……之后的千百年间,在不断对我们观察蓝天白云起影响力的因素中,这些古诗,散文,有没有不断做功,使我们看到相应物体就升腾起一种沧桑怀古之感?

什么是把这种感觉输送给我们的媒体?

一片既可以长满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们,又可以长满了“一岁一枯荣”的“离离原上草”的草地,或者那一片毛绒绒的绿毯被称作草本身,能不能妨碍我们无拘无束的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打滚儿?

当,时间驻足今日,我们发现,过去的数千年文明,通过各类媒体,传播给我们太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拦住我们和一颗纯粹的草,一朵纯粹的白云,一面纯粹的蓝天之间去直接交流。

我们的教育方式,对于前人的符号,要引导孩子自幼掌握和接触更多。我们把这个叫做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关于这种传承的技术性安排,已被锁定为:书本,学校和教育者模式。事实上,书本在历史上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的出现,几乎是学校和老师出现的必要条件。

现在,经常看到,陪儿子到书店买书的妈妈,精心挑选了几本书给儿子做生日礼物。那些暗下决心将每天20分钟陪孩子阅读进行到底的妈妈,会用这些精心挑选的材料,陪儿子一起每天完成阅读计划。也出现很多阅读推介组织,陪孩子读书的达人,专门类的文章《每天陪孩子读书》之类。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把阅读,特别是亲子阅读赋予那么多的期望和意义。几乎再没有一个人质疑阅读本身是对是错。

但是,让我们的视线调回十六世纪,那时的英国,印刷术出现后,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为儿童提供的学校,教字母和阅读。莎士比亚在他的《亨利六世》中写道:“你存心不良,设立什么文法学校来腐蚀王国的青年……我要径直向你指出,你任用了许多人,让他们大谈什么名字啊,动词啊,这一类可恶字眼儿……”

主张孩子要如植物一样自然生长的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则指出:“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时光如白驹过隙,印刷术出现百年内,一个全新的符号环境建立起来。世界充满了新信息和抽象经验。要求人们有新技术,新态度,尤其是一种新的观念才能生存。这种新观念逐渐建立起来,人们对阅读行为的疑虑,经百年打磨而消失殆尽。

然后,技术不断进步,正如当年的印刷术一样,技术新进步开启了新疑虑。

电报,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体相继亮相,使纸质媒体:书籍,报纸,杂志的阅读升华成古典行为。忧心忡忡的学者和分析家,又将矛头指向电子媒体

电子媒体时代,孩子比任何时代都变得消息灵通。电子媒体们的特点是,一个有听力,视力的人,不需要特殊的符号训练,可以直接接收信息。年龄和读些能力的不足,不再成为传播的障碍。

阅读时代,孩子们学习阅读后,行为模式的主要变化是,变天地自然间撒欢儿的孩子,为固定在书本前,僵直不动,只有眼睛来回移动的阅读者。这其实,需要对孩子自控能力和专注度的大量训练。

电视的时代,孩子们被固定在屏幕前,并无丝毫强制,孩子们都心甘情愿被左右。数秒钟内电视声光色的丰富性,远胜过大自然一个季节的颜色和变化。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使孩子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肢体。

作为印刷术后出现的电子媒体技术,虽然也以有声教育,专题片,教育片,宣传片等形式适度的应用于远程教育,但是参与教育内容传播的深度远远不够,电子媒体主要的功能基本被锁定于娱乐。

著名传媒学者麦克卢汉甚至说:“我们是电视屏幕……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而我则相信,电视屏幕的肌肤中有大量孩子。这些孩子,被电视保姆托管。

佛家经典《心经》有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电子媒体以对人的感官和感受的刺激和强化为主要特征。大量的无序信息通过电子媒体抵达孩子,使孩子成为电子时代的碎片化儿童。因而,抵制低幼儿童看电视的运动烽火燃遍东西半球。

而现在,进入数字媒体时代,电脑,平板电脑,ipad们,作为海量数字信息内容的新型技术终端。兼容了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几乎全部功能。同时,甚至兼容了人际媒体的功能,风起云涌的社交媒体,从twitter,facebook到新浪微博。网络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整合了传统媒体的形态,数字化,便捷化,及时化。

一个3G版的ipad在手,简直就是一句活生生的广告词:世界,尽在我手中。

这是个什么神器啊,传说中最厉害的法宝,也不能和它媲美。我相信,如果把ipad此刻实现的功能拿到二十年前去述说,一定会被理解成神话故事的法宝。而现在已是事实。ipad对于孩子的吸引力,使拥有ipad的家庭已经不再思考电视的问题。电子媒体的一页仿佛翻到了头。

当下的七零八零甚至九零后父母,是电子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也是要面对数字交互儿童的时代的父母!值得一提的是,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父母,很多也深深留有阅读媒体的烙印……全新的符号环境,对新的媒体技术的新观念及新的应用方式都在整合中,现实,促使我们不能不思考。

介绍了这么多的媒体,自然媒体-人际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ipad,这一串糖葫芦样在时间中生长出来的媒体。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基本的媒体?

什么是媒体的积极功能?消极功能?

未来学习的技术基础是哪种媒体?

将次第的撰文与大家讨论这个话题。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f78c90100we8f.html

    

    发表回应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回应( 0 )
    还没有人回应过TA, 登陆后,第一个回应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