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爸爸 主题 一起来学点儿童心理学 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理解孩子!

作者 康妈     

我们说说0—6岁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吧,这是理解孩子的前提。

马格利特-玛勒,是维也纳的一名儿科医师,也是现代精神分析流派——客体关系学派的学者。她和她的合作者,对38个正常的婴儿及其母亲进行了11年临床观察研究。

婴儿从1周开始观察,一直持续到36至48个月。

她的观察结果是:从出生至三、四周的婴儿,基本上处于自闭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只有感到饥饿或其他生理需要时,他才会醒,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射行为。


出生第五周至第五个月,婴儿与母亲处在共生阶段。也就是说,婴儿离开母亲活不了。母亲以原始的方式出现在婴儿的意识中,婴儿模糊地将她和温暖、饱足的感受联系起来。

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及时反馈:哺乳、微笑、轻拍、拥抱,孩子看到妈妈面孔时会有微笑反应。

第五、六个月至第十个月,婴儿的视觉系统越来越复杂,他开始探察妈妈的面孔,会把食物送进妈妈嘴里,并越来越体验到和妈妈的分离。

爸爸妈妈们都知道,半岁多的孩子开始“认生”了,孩子第一次体验到“陌生人焦虑”。因为婴儿发现,世界的范围,远非他的嘴唇和手指所能触及。

从第十个月开始到第十五、十六个月,婴儿开始爬行,这意味着他能与妈妈分离了,但他依然需要妈妈,于是,当他玩一会儿时,会停下来找妈妈,看到妈妈后,再继续玩。他也开始表现出分离焦虑,即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便会哭叫、发怒。

一岁以内的孩子,自己能支配的,主要是嘴巴和手。嘴巴不仅仅吃奶,还有精神层面的意义:通过吃奶,他与妈妈联系在一起。

国外大量育婴堂的研究证实,人天生要有情感的依恋对象,否则,婴儿即使吃饱也不容易存活。

可以说,婴儿吃进去的不仅是乳汁,还是妈妈本身。这个结论,被很多临床儿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证实了。

孩子吃进去的,不仅是奶,还是妈妈本身。

所以,一岁以内的婴儿,内驱力的投注对象主要是妈妈。妈妈的精心养育,使得婴儿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反之则会导致基本焦虑。

由于婴儿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即刻满足,因为妈妈也是人,又有累了、烦了的时候,所以,婴儿常常必须等待,获得延迟满足。

逐渐地,婴儿感到母亲并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共生关系就逐渐向二元关系过度了。

到了二岁半左右,孩子的语言能力迅速提高,再伴随着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发育,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积极地要和妈妈分开,有一种膨胀的“无所不能感”,妈妈说东,他偏往西,喜欢什么东西都要往起来抱一抱,抬一抬。但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对抗、发脾气、纠缠。

到了三岁左右,孩子通过学习控制大小便,自主性开始发展,心理发育出现早期的逆反。有经验的父母会记得:这么大的孩子,情绪不好时会拉裤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便是孩子行使自己权力的一个工具。通过排便,他表达了对环境的服从或抗争。

到了三岁,孩子会发展出两种成就感: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孩子获得了个体的满足感;通过妈妈持续稳定的养育,孩子获得了内心的安全感。
4—6岁阶段,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开始了性别角色认同的漫长过程:这个阶段,孩子内驱力投注的对象开始分化,出现恋母或恋父现象,也就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女儿要和爸爸结婚,男孩要和妈妈结婚。自我力量进一步增强,超我也进一步发展,压抑机制开始发生作用。而求知本能、探索本能开始表现出来。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养育,因为妈妈也是人,也有烦躁、忽视孩子的时候,所以,当妈妈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感到妈妈是好的,不能及时满足时,孩子感到妈妈是坏的,这就是最早的、最原始的分裂。

理解孩子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一起多学点心理学知识吧。祝我们的宝宝健康成长!!

    

    发表回应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回应( 1 )
    现代社会讲究科学育儿,那就多关注心理学常识吧!      回应

    本体验来自主题

    作者简介



    牛牛 15岁10个月 山东省
    0 主题   131 体验   175 粉丝